免费a级毛片,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,搡bbbb搡bbb搡,a片在线观看免费

中文

李德仁院士做客CCTV《開講啦》:與廣大青年分享中國遙感“看清”世界背后的故事

來源:測繪之家     發布時間:2024-10-10   分享到:
立得新聞

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,《開講啦》推出特別策劃,邀請不同領域權威專家,與廣大青年共同見證科技領域從追蹤跟跑到并跑、領跑的歷史性轉變,解碼中國式現代化背后的創新力量。


首期節目,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來到節目,與廣大青年分享中國遙感“看清”世界背后的故事。

2030年,我國或將實現“衛星自由”

李德仁院士在《開講啦》節目中透露,他計劃在自己90歲的時候,也就是2030年,建成由252顆衛星組成的“東方慧眼”智能遙感星座,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快、準、靈的服務。相比于馬斯克只是單純服務通信網絡的“星鏈”計劃,李德仁院士主導的“東方慧眼”將衛星通信、導航、遙感與地面互聯網集成一體,實現“通導遙一體化”。他在節目中自豪地表示,有了“東方慧眼”,我們人人都可以玩轉衛星。出去旅游的時候,我們只要用手機發出請求,5分鐘就可以接收到衛星發來的實景圖片和視頻。而針對農民種地,“東方慧眼”不僅能提供圖像,甚至還會給出哪里需要施肥、施什么肥的建議,堪稱“農民豐收小幫手”。

但是,這種“衛星自由”也引起了大家的一些擔憂,現場一位觀眾直言,“東方慧眼”是否會成為一個巨大的監控系統?對此,李院士回應道:放心!任何空間信息服務都必須遵守數據使用發布原則,即在安全、隱私原則下提供服務。關乎國家安全和涉及公民隱私的畫面都會進行模糊處理,如果是特別重要的地點,系統會直接拒絕提供服務。

他和樊錦詩的一段對話成就了數字敦煌
我們知道,為了實現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,敦煌研究院一直在探索“數字敦煌”的搭建。而鮮為人知的是,這背后也有李院士的一份功勞。2004年,李院士與樊錦詩先生相遇,聆聽了她關于敦煌壁畫保護的艱辛歷程。面對樊先生“我一輩子就守在這兒了,但敦煌莫高窟卻在慢慢退化”的無奈,李院士堅定地回答“不難”,他說:“我們做測繪遙感的人,可以幫你用數字化的手段把它裝到電腦里去,讓敦煌在計算機世界獲得永生。”
而當樊錦詩先生提出搭建“數字敦煌”有資金困難的時候,李院士幫助籌集了數百萬元的資助資金,甚至還動員自己的夫人參加了這項工作。可以說,正是有了李德仁院士在背后的籌劃、支持,我們才得以在數字世界中一睹敦煌莫高窟的風采,這個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科學家的社會責任。
頂級科學家的“硬核情話”
“老太太來,老太太來。”在今年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現場,李院士忙著在人群中尋找“老太太”——他的夫人朱宜萱教授一同合影。這溫馨的一幕“刷屏”網絡,也揭開了一段頂尖科學家的平凡愛情。

李德仁院士和夫人朱宜萱教授是同學,因為當年在圖書館幫忙占座而相識相戀,后來又同為武漢大學教授,不斷相互鼓勵。當年,李德仁院士留學德國期間,多家國外科研機構曾用高薪向他伸出“橄欖枝”,但妻子的一封信打動了李院士,信中寫道:“你都45歲了,還不如一頭牛。你吃了國家一輩子的支持,還不回來給國家擠點奶!”這段言辭“犀利”又不失幽默的話擊中李德仁內心,最終他選擇回到了祖國。
李院士深情說道:“科學沒有國界,但人是有祖國的。我們在國外可以當教授,做成果,但是到中國來是主人,我們可以為建設祖國做出更高的成就。”

緩解交通擁堵的“幕后功臣”

現代遙感到底可以有多智能?李院士舉了個例子。他和團隊曾經在武漢做過一個“智慧交通大腦”,通過各種傳感器采集了武漢市所有的汽車、電動自行車、自行車、行人等交通數據,再結合人工智能生成一個自動化的交通管理系統,做完以后發現武漢市交通擁堵從原來的全國排名第23降到了53,交通事故的處理時間也從原來的七八分鐘縮短到90秒。李院士說,現代遙感將不斷融合人工智能、衛星導航等功能,用以研究各行各業的動態,讓遙感技術真正推動經濟不斷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