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a级毛片,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,搡bbbb搡bbb搡,a片在线观看免费

中文

擦亮“東方慧眼”——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談智能遙感衛星與應用

   發布時間:2024-07-11   分享到:
立得新聞

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然資源部,來源《中國自然資源報》,作者:陸芬,文字編輯:呂苑鵑,新媒體編輯:薛亮,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。


6月30日,中國科技館一層報告廳座無虛席。幾天前剛獲得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、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,在這里作了一場關于智能遙感衛星的學術報告。


測繪遙感,這是李德仁院士半個多世紀科研生涯里永不停歇的探索領域。


這位國際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,幾十年來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國測繪遙感對地觀測水平。他攻克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,解決了遙感衛星影像高精度處理的系列難題,帶領團隊研發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,為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。

耄耋之年,李德仁沒有放緩探索的腳步,而是堅定地邁向了天地互聯的智能遙感衛星與應用。


近年來,他帶領團隊推進通導遙一體化的“東方慧眼”智能遙感星座建設。“要把天上的大數據經過人工智能處理,變成小數據送到用戶的手機上,實現全球范圍遙感數據從獲取到終端應用的分鐘級遙感信息快、準、靈服務。”李德仁信心滿滿。



從有到好
我國遙感衛星實現跨越式發展
“坐地日行八萬里,巡天遙看一千河。”借助遙感衛星,地球上巍峨的高山、秀麗的江河和蔥郁的叢林一一展現在人們眼前。如今,遙感衛星正在越來越多地在國防、資源調查、應急響應等領域扮演重要角色。


1957年,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,標志著人類進入太空時代。1999年,美國發射IKONOS衛星,開啟了商業高分辨率遙感時代。截至2021年年底,全球遙感衛星在軌數量達到了1192顆,已初步形成了面向不同需求、不同任務的多層次空間對地觀測系統。全球遙感衛星正在不斷向更高、更多、更小、更短、更穩、更準方向發展。


我國遙感衛星的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技術一直受到國外封鎖,起步之初就已經晚于西方數十年。自主自立自強,貫穿了我國遙感事業的整個發展歷程。


2003年,李德仁牽頭提出建議,2010年,經國務院批準,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全面啟動實施。李德仁作為高分專項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和專項副總師,領導參與了該專項的頂層設計,并帶領團隊開展了高精度數據處理技術攻關,經過10年建設,實現了我國遙感衛星系統的自主可控。


2014年10月,李德仁等向國家提出建議,認為國家可考慮允許民營資本進入航天,允許民營資本發射衛星。一個月后,國務院首個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政策《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》出臺,明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衛星研制、發射、運營等整個產業鏈。不到10年,我國商業航天衛星已達200多顆。

“現在我們的商業遙感衛星高景二號、北京三號等分辨率達到0.3到0.5米,趕上了西方國家的水平。”回顧遙感衛星的發展歷程,李德仁說,“過去10年,我國遙感衛星實現了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,逐步實現了業務化、商業化和向國際出口。”


天地互聯
構建通導遙一體化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
有了自主可控的衛星遙感系統,高效率、低成本、穩定化獲取并使用數據是促進遙感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。


李德仁清醒地看到我國遙感衛星存在的問題。“通信、導航、遙感衛星系統各成體系,軍民系統孤立、信息分離、服務滯后。”他指出,我國現有的通信、導航、遙感衛星系統各自發展,無法為空天信息服務提供一體化平臺,無法支持任務更新與擴展,也無法實現實時的服務模式。


“通信是信息的傳輸,導航是確定位置,遙感是發現變化。系統分開,問題就出來了。”李德仁舉了一個例子:海軍在索馬里護航,衛星拍到海盜的位置后,必須等到衛星轉到中國上空,這個數據才能下載下來,再在地面進行處理解譯。這時時間已經過去4到8個小時,目標早已不在那個位置了。


為解決這些問題,建設通信、導航、遙感集成的低成本星座系統成為國際上的潮流。由美國SpaceX公司推動的衛星網絡星鏈計劃旨在建立一個龐大的衛星星座,實現全球寬帶互聯網覆蓋。


李德仁則獨辟蹊徑,帶領團隊探索通導遙一體化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的理論和技術——通過天地通導遙一體化、在軌實時處理和人工智能等技術,實時將處理結果傳回到用戶終端,改變傳統的遙感衛星事后服務模式,變成實時智能服務。

“把人工智能送上天,數據在天上處理,在天上定位置,然后統一運行傳到地面來。遙感衛星收到的數據通過通用衛星微處理中心運行再傳輸到手機,只需要1至5分鐘。”他說。



李德仁表示,在萬物互聯時代,要抓緊建設基于天地互聯網的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,推動遙感在各行業的應用。基于天空地通導遙一體化、在軌處理和人工智能,可構建天地互聯網對地觀測智能服務系統,對各行各業實現快、準、靈服務,造福人類社會。


“這是一項強軍、富國、利民的事業。”對于通導遙一體化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的發展前景,李德仁看得很準。他介紹,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,可以實現衛星遙感、衛星導航、衛星通信與地面互聯網的集成服務,支持用戶任何地方、任何時候的信息獲取,高精度定位授時與多媒體通信服務,形成完整的衛星制造、發射、應用產業鏈,開拓商業遙感的藍海。


對于商業遙感衛星的發展,李德仁提出了五項原則:定位為國家軍民遙感衛星系統的重要補充,以形成完整的軍民遙感信息快準靈信息服務系統;遵照商業化運營的法則,講質量、講成本、講效益,講投入產出比,以保障可持續發展;堅持獨立自主創新原則堅持通導遙一體化,實現一星多用、多星組網、天地融合、智能服務;抓好專業用戶,并努力開拓大眾用戶;抓好商業遙感衛星產業聯盟,并努力開拓萬億級國內和國際市場。


探索無止盡
從珞珈衛星到“東方慧眼”星座
今年5月21日12時15分,由武漢大學團隊自主研制的珞珈三號科學試驗衛星02星搭載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,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,并順利進入預定軌道。這是李德仁院士團隊天地互聯衛星版圖上的又一顆新星。


為了驗證天基信息實時服務技術的有效性,近年來,李德仁帶領團隊研制了珞珈系列科學試驗衛星,從珞珈一號夜光遙感衛星、珞珈二號雷達衛星到珞珈三號智能遙感衛星,先后成功開展了輕小型化平臺技術、低軌導航增強技術、雷達新體制成像、在軌實時處理和智能服務等相關試驗,為通導遙一體化衛星星座系統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。


每顆珞珈衛星各有“絕活”。對于它們的本領,李德仁信手拈來,如數家珍。


2018年6月2日,珞珈一號科學實驗衛星01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,它是世界上第一顆兼具遙感和導航功能的“一星多用”低軌微納科學實驗衛星。


李德仁展示了一張2018年珞珈一號通過夜光遙感相機拍到的武漢“夜景照”,道路和街區清晰可見。除了夜光遙感,該星還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導航增強載荷,使用低軌衛星給中高軌運行的北斗衛星增強導航精度和收斂速度,為北斗衛星走向全球發展提供了支撐。


2023年5月發射的珞珈二號是全球首顆 Ka頻段(更接近可見光的高頻段)高分辨率 SAR(合成孔徑雷達)科學實驗衛星。“對全天候運動目標檢測和跟蹤是它的一大創新。”李德仁介紹。在洪水遙感觀測中,它不僅能監測洪水淹沒范圍,還能實現洪水流場和堤防損毀潰口的監測。


珞珈三號01星的特點是“多模、智能、互聯、開放”——首次搭載了具有面陣推掃、面陣推幀、視頻凝視等多種成像模式的輕小型遙感相機,可依據用戶不同需求提供單張圖像數據、凝視視頻數據、三維立體數據等多種類型的觀測數據。“它創新性地打通了衛星與手機的雙向聯絡,在手機上安裝定制開發的智能 APP,就可以像玩微信一樣玩衛星了。”李德仁介紹。


未來,珞珈系列衛星還將計劃發射珞珈四號01星等衛星,實現對地球表面的全區域、全天候、全天時的生態環境動態監測。


“做了這些科學研究,證明了中國人有能力自力更生、獨立自主地發展安全可用的衛星遙感。”李德仁說。


在歷經珞珈系列衛星技術攻關后,李德仁團隊有了更宏大的計劃——建設空天信息全球實時智能監測網“東方慧眼”衛星星座。


2022年,武漢大學與山東省煙臺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,共建“東方慧眼”智能遙感衛星星座計劃,共同推進衛星遙感商業化。2023年4月,“東方慧眼”智能遙感星座一期工程正式啟動。2024年2月3日,由李德仁擔任首席科學家研制的“東方慧眼”高分01星成功發射,順利實現業務化運行。


李德仁計劃,到2030年,“東方慧眼”智能遙感星座發射252顆衛星,包括100顆雷達衛星、144顆高分辨率光學衛星、4顆高光譜衛星、4顆熱紅外衛星。這些衛星將形成一個“星網”,多角度對地遙感,實現“看得快、看得清、看得準、看得全、看得懂”的目標。


“珞珈系列衛星成功發射實現了多模、智能、實時和開放,使得衛星遙感從服務政府、服務行業拓展到服務大眾。我們期待它的后續衛星‘東方慧眼’星座形成產業聯盟,引領我國商業遙感衛星全球創新發展,創造新質生產力。”李德仁表示。

談及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,李德仁說,這不僅僅是他個人和團隊的榮譽,也是對全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表彰和鞭策,是對他所代表的科技工作者過去為國家所做工作的認可,榮譽必將激勵他們在未來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。


浩瀚的星空之上,“東方慧眼”熠熠生輝,人類的探索將永無止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