院士是我國科學領域最高學術稱號,是推動科學技術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。鑒于院士在科學界的重要地位,國內對院士評選極為重視,成功當選的無一不是大國重器。而同時獲得兩院認可、獲得“雙院士”殊榮的,全國僅有34位,武漢大學李德仁教授便是其中一位。
2024年1月,李德仁院士被湖北省提名為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候選人。
高考被第八志愿錄取、39歲才考上研究生、湖北唯一的兩院院士、解決世界測量學上的百年難題……李德仁作為遙感領域的開拓者,在以他為首的科學家團體努力下,中國測繪科學與美德并駕齊驅,三足鼎立。
9年從博士到“雙院士”
李德仁對測繪的興趣,從中學時期就開始了。
高中時,受在課外興趣小組得到的測量學啟蒙,高考填報的12個志愿中,第八志愿填了航測與制圖。最終誤打誤撞跨進武漢測繪學院大門,從此開始了近60年的測繪生涯。
進入武漢測繪學院的李德仁,勤學好問,敢于質疑,給老師出的試卷、蘇聯專家編的教科書挑錯,正因如此,引起了“中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之父”王之卓的注意。本科畢業后,王之卓鼓勵他報考自己的研究生,3門考試科目,李德仁兩門滿分、一門99分。但恰逢年代動蕩,因莫須有的問題,他被取消了讀研的資格。
先后到西安國家測繪局地形二隊、國家測繪局測繪研究所工作后,李德仁又被迫離開自己的專業,分配到水泥制品廠當工人。
1978年國家恢復招收研究生,王之卓破格錄取李德仁做自己的研究生,這一年,李德仁已經39歲。1981年,他以全優成績獲得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,隨后赴德國進修,成為中國第一位派到聯邦德國學習航測的學者。
李德仁與恩師王之卓先生
在波恩大學求學的半年內,他針對西方學者發現和消除粗差的傾向性方法,推導出比丹麥法更具優勢的新方法,被國際測量學界稱為“李德仁方法”。
1983年,他進入斯圖加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,僅用兩年半就完成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學業,同時解決了誤差可區分性這一世界測量學上的百年難題。至今,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論去矯正自己的航測平差系統。
中國李德仁的名字在整個國際航測界回蕩。
1985年學成后,李德仁婉拒了歐美科研院所拋出的橄欖枝,在完成答辯后立刻回國,短休幾日便走上了武漢測繪學院的講臺。在他心里,一直有一個堅定的信念“科學是要為祖國服務的”。
1986年李德仁破格晉升為教授,1991年、1994年先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(院士)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。成為“雙院士”時,距離他博士畢業僅有9年。
1985年,武漢測繪學院更名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,1997年李德仁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,直到2000年與武漢大學合并。
6獲國家科學技術獎
回國后,李德仁加快了研究步伐,在他看來“有跨越才有創新,僅僅跟在人家后面做重復的研究,便總在后面”。面對世紀之交我國衛星、航空、地面系統等多方面存在差距的現狀,李德仁提出:“中國要有自己的高分辨率衛星,要有自己的測繪衛星“。
2002年,李德仁作為牽頭人向國家提出“建設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”,這一建議得到肯定,在2005年正式立項,并被列入我國16個國家重大專項之一。歷時15年“高分專項”建設成績斐然,基本上滿足了經濟發展、國防建設與大眾民生的重大需求,使我國的衛星遙感及其應用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。2020年,相關研究“天空地遙感數據高精度智能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”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。
李德仁院士在頒獎現場
“這項成果是我們在元器件受限的情況下,用中國人的智慧,用我們的數學和過程控制的方法,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。”李德仁自豪地說。
從衛星數據85%依賴國外進口,到實現85%的自給率,再到向其他國家出口,我國的測繪遙感科技,一步步從落后,走到了世界前列,建立起了真正的“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觀測系統”!
在自主自立這一原動力的驅使下,李德仁還帶領團隊,將國產衛星遙感影像定位精度從300米提高到0.5米以內;研制了我國天-空-地3S集成的測繪遙感系統;建立了自主可控的國產地理信息技術體系;6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……從基礎理論到重大技術創新,讓中國測繪遙感實現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優。
只要對國家有利,李德仁都會積極去做。從青藏鐵路測量到汶川抗震救災,從北京奧運安保到數字敦煌工程,再到為疫情防控提供技術支持……李德仁及其團隊的身影無處不在,以實際行動,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真諦,以此他榮獲了“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”的稱號。
作為攝影測量、遙感和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的領軍人物,李德仁也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。2022年6月,他獲頒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——布洛克金獎,成為我國獲此殊榮的第一人。
在測繪遙感領域,李德仁院士用數字繪天地之大美,用科研譜生活之樂章,用精神和事業影響年輕的一代。
如今八十多歲高齡的李德仁院士每天依然在高負荷工作。他已培養了200多名博士,是中國教授中指導博士最多的人之一;連續20多年,堅持給大一新生講授專業基礎課,臺下座無虛席。
在采訪中,李德仁常說這樣一句話,“一個人要用自己的本領為國家多做事。把自己的興趣、長處和國家的需求結合在一起,正是我所追求的。”
連續7年全球第一
李德仁院士在測繪遙感之路上的披荊斬棘,也是武漢大學測繪學科發展的縮影。在從傳統的光學測繪遙感,到高光譜和雷達遙感,武漢大學測繪遙感學科體系在李德仁和他的老師、同仁、學生幾代人努力下不斷壯大,在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,武漢大學遙感技術學科已連續7年蟬聯全球第一。
在武漢大學,僅測繪學科就走出16位“兩院”院士:老一輩學科奠基人夏堅白、王之卓、陳永齡等蜚聲中外;還有寧津生、劉經南、張祖勛、陳俊勇、龔健雅、李建成……與李德仁一樣繼往開來、推動學科發展的閃亮名字,他們每個人都有著打破壟斷、填補空白、創造第一的舉世成就,鍛造出我國測繪領域的“夢之隊”。
國家“三大獎”他們捧回了20多項;李德仁、劉經南、李建成先后走上湖北最高科技大獎——湖北省科技突出貢獻獎的領獎臺;他們突破性的一項項成果,應用于各個領域;自主知識產權數字攝影測量系統,改變傳統測繪模式,在國內外被廣泛推廣;參與北斗全球導航系統相關研發,打破衛星導航的西方壟斷,泱泱中華多了一個“大國重器”……
近年來,李德仁帶領的武大測繪團隊繼續向前,針對我國衛星遙感存在“成本高、效率低、不穩定、應用少”等諸多問題,他們把目光投向了一項更深邃的工程——“東方慧眼”智能遙感星座項目。
珞珈三號01星研制團隊合影
目前,由武漢大學牽頭研制的“珞珈“系列衛星,作為“先遣隊”已經出發。“珞珈一號01星”在2018年成功升空,“珞珈二號01星”、“珞珈三號01星”在2023年成功入軌,前往太空探路。
未來,整個星座預計有200顆衛星在軌,“東方慧眼”將搭建起一張集定位、導航、通信、應急、搜救于一體的“太空網”,從“玩微信”到“玩衛星”,讓每個人都可以用手機調用頭頂的衛星,3至5分鐘就能看到想看的地球圖片或視頻,享受衛星帶來的紅利。
從參與首測珠峰,到守護北斗之光、40載極地科考,再到點亮“東方慧眼”,武大測繪人薪火相傳、探索不止。這些艱苦的測繪英雄,不斷推動中國測繪事業向著新的高度、新的精度邁進!
參考來源:
[1]科技工作者的擔當、創新與成長 ——李德仁院士專訪
https://m.thepaper.cn/baijiahao_17025448
[2]兩院院士李德仁:順時做“帽子”,逆時做“墊子”
https://www.thepaper.cn/newsDetail_forward_3474123